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校園。省委統戰部 省民宗委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和實生物,和諧生美”。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青海各族兒女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牢記囑托,不負厚望。五年來,青海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聚全省之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描繪了一幅幅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生動畫卷、譜寫了一曲曲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贊歌。
從“心”著力久久為功 共畫民族團結“同心圓”
今天的青海,各族群眾團結友愛、親如一家,真誠地心向總書記、心向黨中央,堅定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1月的青海大地,天寒地凍,但全省各族干部群眾的心卻是暖洋洋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的盤繡園內,土族“繡娘”們正用勤勞的雙手繡出五彩人生;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轟鳴的機器、忙碌的身影、彩色的毛線穿梭成織,融匯成激昂的樂章;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牧民們圍坐在新居,說變化、話團結、感黨恩;在多民族融居的西寧市文匯路街道的文亭巷社區里,各族群眾正緊鑼密鼓地籌備新年文體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同心創造奇跡。作為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青海在全國率先成為所有市州和70%的縣(市、區)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份,青海民族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五年來,青海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堅持把思想引領作為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把民族團結納入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一張張鮮艷的石榴剪紙、一幅幅充滿童心的愛國畫作、一首首經典的愛國歌曲……走進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園林小學,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撲面而來:校園里各民族師生和睦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民族團結進步主題黑板報、豐富多彩的民俗實踐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墻讓人目不暇接。“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過程中,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園林小學校長張文華說。
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讓“石榴籽”抱得更緊更密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進入新時代,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就必須夯實民族團結之根,厚植民族和睦之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我們要把大家的心聚在一起,將社區建設成一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家庭。”2022年11月14日,在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冷湖路社區“石榴籽”家園,該社區黨委書記劉毅正向轄區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近年來,該社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社區網格化和民族工作融合管理機制,通過傳統節日一起過、團結故事一起講、大事小情一塊議、困難群眾大家幫等活動,讓社區民族團結氛圍日益濃厚。
“這些年,我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F如今,我們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屋,吃穿不愁。不僅如此,政府還給我們辦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我們一家人都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這些都是黨的好政策帶來的,也是民族團結的結果。”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哇賽鄉折安村村民吾東高興地說。
民族團結的花朵最鮮艷,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五年來,青海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十進”活動,創建工作覆蓋到各行各業,構建了全民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特別是在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構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成260個社區“石榴籽家園”,建立社區民族之家,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等聯誼活動。健全有利于各民族嵌入式居住的政策舉措,推動形成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豐富精神文化活動,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
同時,青海堅持把推進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創建工作的重要途徑。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頒布《青海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持續推進“法律七進”。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基層治理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我們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規,把經過長期實踐檢驗、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舉措,適時轉化為民族工作政策法規。
全面發力提質增效 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力量生于團結,幸福源自奮斗。青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新局面。
走進海東市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洪水泉村,一方方小院樓頂錯落有致,公路沿線獨特的民族風格建筑、新建的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正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張新“名片”,吸引著遠方游客前來觀光。村莊美了,產業旺了,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民族團結是發展的基礎,下一步,我們將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提出的目標任務上來,繼續探索黨建引領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融合新路子,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洪水泉村黨支部書記馬富山說。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西街道辦事處建設路社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從家庭矛盾到鄰里糾紛,從‘家長里短’到‘煩心事兒’,居民都可以來社區服務大廳尋求幫助。”建設路社區主任林慧珍說,他們充分發揮社區“石榴籽家園”服務平臺作用,開展矛盾糾紛聯調,各民族黨員代表作為群眾的“暖心化解員”,社區大部分矛盾糾紛都可以就地及時化解,社區和和美美,大伙兒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以系統觀念統籌協調推進。堅持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業態,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等有機融合,編制實施民族地區和較少民族、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平安與振興等發展規劃,全面推進民族地區社會、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領域事業,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逐步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種下團結“石榴籽”,澆灌民族“幸;”。如今,在72萬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各民族繁衍生息、融合發展,細心澆灌著常開長盛、沁人心脾的“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絢爛之花,為新時代青海各民族團結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省上下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攜手奮進,共同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
采訪感言:同心邁步新征程 攜手奮進新時代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在青海這片熱土上,一段段激情悠揚的民族歌舞,一張張樸實會心的笑臉,一個個民族團結模范事跡,都是新時代青海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體現。五年來,青海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團結帶領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青海大地常開長盛。從雪域高原到河湟谷地,從三江源頭到柴達木盆地,各族群眾生活幸福和樂,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各民族面貌、民族地區面貌、民族關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質增效,必須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聚焦黨中央和省委新部署新要求,有形有感有效做好各項工作,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深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縱深推進、思路創新、載體鮮活上下功夫,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必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民族地區特色產業品牌,加快推動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著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全力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青海樣板”。
同心邁步新征程,攜手奮進新時代。全省各族群眾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必將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促進繁榮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