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推動鄉村振興。省委統戰部 省民宗委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在這里,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描繪著新時代青海民族團結的壯美畫卷。
在這里,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共譜民族團結之曲,同唱民族團結之歌。
這里是青海,是全國少數民族占比最高、民族自治地方面積最大的省,也是在全國率先成為所有市州、70%的縣(市、區)建成全國示范區的省。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五年來,青海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青海、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施“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建設社區“石榴籽家園”,推動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發展,為穩疆固藏發揮了重要作用。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成為首個所有市(州)建成國家級示范的省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走在了全國前列。
堅持政治領航 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根基更加鞏固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青海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全省民族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堅守維護民族團結重大政治責任,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青海大地,推動青海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加強黨的領導,確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作出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戰略部署,把創建工作作為全省戰略任務來抓。2020年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契機,爭取國家層面支持,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2021年,在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率先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典范。
同心合力,永遠是成就偉大事業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在全國開創黨委總攬創建的先例,建立四級黨委書記負總責的領導體制,成立省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書記、省長“雙組長”制的工作領導機構,形成黨委主導、政府負責、全社會參與的黨政軍民齊抓共建的大創建格局。創新建立民族團結專項考核機制,面向全社會表彰民族團結先進,面向全省設立民族團結創建獎,凝聚了全省上下共抓創建的人心力量,獲得中央統戰部實踐創新獎。
一個個民族團結進步的動人故事,一批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典型模范,都是全省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生動實踐。通過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33個、教育基地9個,命名127個省級示范區、單位、教育基地和示范點,選樹全國先進集體、個人260個,省州縣三級先進典型3700多個,營造了全民共建示范省的濃厚氛圍。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青海大地的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早已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密不可分。
精神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金鑰匙”。扎實推進創建“十進”活動(家庭、社區、鄉村、學校、機關、企業、寺院、軍營、網絡、市場),創建工作覆蓋到各行各業,形成了人人講團結、處處抓團結的良好氛圍。加強城市民族工作,建成260個“社區石榴籽家園”,成立民族團結理事會、組建“社區民族之家”等服務平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強化少數民族務工人員跨區域服務管理,針對分布在全國的“拉面人”創業大軍,與48個流入地省市縣建立服務管理協作機制,設立119個辦事機構,引導他們主動融入當地、服務社會、反哺家鄉。深化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組織群眾外出務工、青少年赴外省市開展夏令營和冬令營,6400余名民族地區學生到中東部地區就學。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啟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動,培訓中青年2.98萬人,組織各民族學生開展聯誼交流、手拉手行動,促進各民族全面交往、廣泛交流、深度交融。
思想的光輝指引前行的方向。針對黨員干部、農牧民、務工人員、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開展“滴灌”教育,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創立馬背宣講隊、雙語專家團、宗教人士宣講組等特色宣講隊伍,編印400多萬份民族團結宣傳讀本,先后舉辦民族團結高層講壇、微視頻微電影展播、民族團結進步歌曲傳唱、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網絡有獎答題等活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價值追求。
大力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謀劃建設面向全國的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發布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推進建設主題公園,在各市州建成8個主題教育展館,打造主題紀念碑、雕塑、宣傳長廊156個,籌劃拍攝全國首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紀錄片,著力引導各族群眾增強“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意識。
大力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得更鮮艷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牢牢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主線,各族兒女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呈現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民族團結搞得越好,這個基石就越牢固。編制《“民族團結+”融合發展行動規劃》,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設“四地”等重大戰略有機融合,切實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基礎。注重以小財政辦大民生,將全省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領域,編制實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區、人口較少民族聚集地區發展專項規劃,全面推進民族地區各領域事業,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推進藏族文化(玉樹)、熱貢文化、格薩爾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深入打造熱貢藝術、格薩爾、玉樹土風歌舞等文化品牌,舉辦各類大型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500多場次,打造《意卓拉姆》《一江清水向東流》《進藏駝隊》《白牦!返确从趁褡鍒F結的文化精品力作,加大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整理,厚植各民族團結融合、多元一體的精神內涵。
團結好則百業興。青海大力發展高原養生、極地探險、生態觀光等民族地區特色旅游項目,一大批農牧民吃上了生態和民族特色旅游飯,綠水青山成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銀山。大力支持“拉面經濟”和“青繡產業”發展,鼓勵支持22萬各族群眾走出去創業致富,在全國279個城市及境外開辦3.3萬余家拉面店。連續舉辦各族群眾參與的全省刺繡大賽,30萬農牧區婦女參與巧手脫貧,“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成為彰顯民族團結價值和時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產業。
回首過往,踏歌前行。全省各族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必將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譜寫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