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鎮石頭磊村民情“格子鋪”里正在聽取社情民意。西寧市委政法委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深冬時節,在廣袤的青海大地,從三江源頭到河湟谷地,從大漠戈壁到環湖流域,從城市社區到農區人家再到草原牧鄉,到處皆是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的美好畫卷。
基礎實,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事關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大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成為青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關鍵一環。
回望過去五年,青海地方治理之路脈絡清晰、足音鏗鏘,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成為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9年12月,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正式展開,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探索新路。
立足地域特點,青海堅持將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作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重要切入點,扎實深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在全省形成了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風險化解能力不斷提升、“五治”融合作用不斷發揮的市域社會治理工作新格局,以市域治理助推“大平安”,繪就平安幸福新畫卷。
高位推動,搭好社會治理“四梁八柱”
80多平方米的電子大屏幕前,24個市直部門和各縣區工作人員,隨時關注著城市交通、;窋祿葼顩r;“12345”話務大廳內,電話鈴聲此起彼伏,話務員們一邊與市民溝通,一邊記錄市民反映的問題……走進西寧市城市運行管理指揮中心,感受到的是這個城市“最強大腦”,全天候服務社會治理的便捷高效。
讓城市更聰明,讓經濟更智慧,讓“城市大腦”有更強的思考力,更好地治理我們的城市……自2020年初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后,西寧創新打造社會治理“八個一”工程,多領域深層次打造具有西寧特色、時代特征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
眼下,在青海,像“八個一”工程這樣的社會治理創新項目不在少數,通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形成了一批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創新經驗。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貫徹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迫切需要,青海始終堅持高位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青海省委高度重視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堅持將其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政治要求,在推進上突出高站位,在組織上“雙組長負責”,在謀劃上“分兩步實施”。
自2019年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青海將全省8個市州全部納入建設試點地區,其中,西寧市、海東市參加第一期全國試點,其余6個自治州參加第二期全國試點。
與此同時,結合省情實際,研究制定我省區域特色工作指引,明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涉藏地區社會穩定等3個板塊8項重點任務,形成了14個板塊71項重點任務的試點整體工作指引。
為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青海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納入平安建設考核指標,列入黨政領導班子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納入《青海省“十四五”社會治理現代化規劃》,加大力度分類推進全國和省級試點工作,形成了一批契合省情實際、滿足市域社會治理需求的典型經驗。
探索創新,夯實共建共治共享基石
鄉村治理創新“積分制”,城鎮管理推行“街長制”,流動人口管理“候鳥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一站式”……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你定會被這里“精耕細作”社會治理的創新之舉所吸引。這正是我省創新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縮影。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中,青海不斷探索創新,聚焦試點工作目標,統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積極探索治理經驗,帶動形成了一批區域特色社會治理典型經驗。
西寧市率先在全省啟動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事業崗位管理試點工作,扎實推進“全科型”網格建設,形成“3+N+15”城市運行管理體系等民生服務和社會治理品牌。
海東市深入實施“五大機制”“十大工程”建設,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一網統管平臺項目,推廣“民情溝通日”“群眾說事點”等協商議事模式。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堅持區域協作打造治理新格局,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被納入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全國試點,海北藏族自治州創新人民調解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線,黃南藏族自治州“一核三治”社會治理模式榮獲全省改革創新獎,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探索牧長制社會治理新模式,玉樹藏族自治州持續探索深化“村寺并聯”治理模式……一項項創新舉措,讓市域社會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動力進一步迸發。
青川甘交界地區平安與振興工程成效明顯,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重大成果……五年來,青海結合省情實際,不斷加強和創新城鄉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等基層治理新機制。
五治融合,社會治理合力不斷壯大
“感謝社區工作人員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我們解決暖氣不熱的問題,可以讓我們過個溫暖的春節……”這是前幾日發生在西寧市大眾街街道德令哈路社區的一幕。
一聲哨響,部門報到齊發力。針對有小區出現供暖不足的問題,大眾街街道德令哈路社區召集法院、信訪、建設、開發商、物業以及居民代表集體協商、解決問題,最終解決了困擾居民的“難心事兒”。
只要一吹哨,相關部門來報到,集中“把脈會診”,解決基層治理難題。這正是青海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中,針對本地區社會特點特色,創新開展地方社會治理的生動寫實。
各地各部門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過程中,注重與時俱進,針對新問題采取新方法、探索新規律,確;鶎由鐣卫碓诓煌A段、不同時期都能迸發出生機和活力,工作的創新性和有效性穩步增強。
從西寧“紅色物業”模式到海東“網格呼叫、黨員報到”,從黃南“一核三治”到海南鄉村治理“貴南樣板”、果洛達日“以牧治牧”……這些都是全省以治理方式強化公共服務弱項的有益嘗試。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青海聚焦有效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社會治安、社會矛盾、公共安全和網絡安全“五類風險”,強化政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五治”融合,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以市域平安筑牢社會治理基石。
國泰民安,民之所盼。青海將持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充分發揮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礎作用,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采訪感言】讓高原充滿平安祥和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社會治理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推動社會各類主體共同參與,是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要義。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青海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基層治理效能直接關系民生福祉。青海以提升群眾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為目標,加強和創新城鄉社會治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青海實踐,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等基層治理新機制。
城市治理更精細、農村治理更精美、牧區治理更精進,社會文明整體實現新進步……五年來,青海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達到新水平。今天的青海,社會和諧穩定,百姓生活安寧,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強調,要堅定不移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著力強化國家安全戰略要地功能,確保政治更安全、社會更安定、人民更安寧。
社會治理是篇大文章,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我們要牢牢把握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總要求,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范化解治理難題,積極構建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展現更大作為。
社會治理,創新先行。我們要創新社會治理理念,把握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使社會充滿勃勃生機而又井然有序。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充分發揮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基礎作用,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促進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推行綜治中心化、網格化、信息化融合一體的社會治理模式,通過不斷創新、激發活力、提升能力,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滿平安祥和。